元州街總館

香港九龍深水埗元州街75號地下

預約及查詢:+852 2478 8808

福華街分館

香港九龍深水埗福華街189號地下

預約及查詢:+852 2478 8868

天使行動捐款

捐款熱線:+852 3997 3868

電郵:info@etalknews.org.hk

掌握身心合一的訣竅 中醫與傳統射藝

從【醫道射藝】的關

黃天賜 中醫師

香港太極射藝總會 會長
香港楊氏太極拳總會 會董
香港中醫骨傷學會 榮譽會長

【自然規律】的【源動力】

宇宙萬物包括生命都與“陰陽”的自然規律有關,例如有陰必有陽、有正必有邪、有虛必有實、有寒必有熱、有內必有外、有生必有死、有始必有終⋯等。古人早已將“陰陽”的法則,應用於曆法和宋明理學⋯等發展各種不同的文化,今人由自然界發展的生物基因,或人工智能中的二進制,都彰顯了陰陽對立、陰陽相生、陰陽轉換⋯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原動力,也是中華文化的原動力,例如武學、醫藥學⋯。

【醫學】與【陰陽】的關係

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源於數千年的《黃帝內經》,匯聚了歷代聖賢的寶貴經驗,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,文簡意精、蘊含著博大精深的“陰陽”規律,例如:有正氣必有邪氣、有虛必有實、有寒必有熱、有內必有外、有升必有降⋯的規則,並透過五行所論述金木水火土的屬性,作為治未病的基礎。[1,2,3]

參考文獻:

l [1]《黃帝內經・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於本⋯」

l [2]《黃帝內經・素問・太陰陽明論》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故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陽受之,則入六府,陰受之,則入五藏。入六府⋯。

l [3]《黃帝內經•靈樞•經脈》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,骨為幹,脈為營,筋為剛,肉為牆, 皮膚堅而毛髮長,穀入於胃,脈道以通,血氣乃行,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, 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

【射】與【陰陽】的關係

“射”一技也。[4],清 崔起潜《射易詳說・开弓說》曰:余嘗謂人之一身體太極也 ,射之一道,更宜舉太極之說以相似,太極之說不言陰陽互生乎!不言動靜互根乎!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陽不離陰,陰不離陽⋯[5],據文獻所記載,“射”,因為射的“目的”不同,自古已分為【文射】和【武射】兩種。

【文射】 【武射】
“文射”即“禮射”,

“禮射”是古時天子選拔人才的考核課題,“射”的背後蘊藏的自省與修身,亦是中國儒家倡導「仁者如射,射以觀德」的課題。[7]。

“武射”是“兵技”,是戰場上的“武術”,“武術”二字始見於文選,南朝 宋顏延《皇太子釋奠會作》曰:“偃閉武術,闡揚文令。”。在冷兵器時代古人認為“十八般武藝,而以弓箭為首。”[6]。

參考文獻:

l [4]明《武經射學正宗- 指迷集 》卷一:“射”一技也。孔子以孝弟忠僖,修身好學之道…,故用此以戰陣,柔剛並施,仁者之兵也,其誰與敵。

l [5]《清史稿藝文志補編》子部藝術類著錄。《販書偶記續編》卷10著錄云:「正定崔起潛撰,棗陽史策先注,鹹豐四年甲寅四月刊。」按,此書有日本圖書館藏本,正是鹹豐四年刊本,書末有「乾隆十五年仲秋常山崔起潛手著」字樣。

l [6]南宋寧宗朝武狀元“華嶽”《翠微先生北征錄》卷七中云:“臣聞軍器三十有六,而弓為稱首”,“武藝一十有八,而弓為第一。”

l [7]《禮記射義》“故射者,進退周還必中禮, 内志正,外體直,然後持弓矢審固,持弓矢審固,然後可以言中。此可以觀德行矣。”

【仁者如射】

儒家學認為待人接物的“品德”應該是溫和,良善,恭敬如賓,節儉,謙讓。(《論語學而》:夫子“溫、良 恭、儉、讓,以得之”。) 。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,不應該有爭執,因為每個人的成長、教育、和經歷⋯各有差異,自然對事情的見解會有所不同,所以不應有爭執,(《論語八佾》子曰:「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」

“射”一技也。[4]。《禮記・射義》射之為言者繹也,或曰舍也。繹者,各繹己之志也。

一,審【精、氣、神】
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》

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”

《黃帝內經本神》

故智者之養生也⋯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⋯。是故怵惕思慮者,則傷神。

黃帝內經素問•移精變氣論》閉戶塞牖,繫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,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。

顧鎬  射說 内功

正心 – 心无邪慝,雜念不乘。

存神 【動止安閒,消除躁妄】

養氣 【得失皆忘,喜怒不形⋯】

二,【審的】
《金匱要略心典徐序》: “仲景之方,猶百鈞之弩也,如其中的,一舉貫革,如不中的,弓勁矢疾,去的彌遠,乃射者不恨己之不能“審的”,而恨弓強之不可以命中,不亦異乎。其有審病雖是,藥稍加減,又不驗者。則古今之本草殊也。詳本草惟神農本經為得藥之正性。古方用藥…..。” 禮記中庸》

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後發,發而不中,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

三,【審小如大】
黃帝內經靈樞•師傳篇》

“夫治民與自治,治彼與治此,治小與治大,治國與治家,未有逆而能治之也,夫惟順而已矣。”

《素 《黃帝內經素問•疏五過論》

“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…,嘗富後貧……”“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……”,

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 卷一第六條

視小如大,視微如著;以髮懸虱於牖,三年如車輪;射以朔蓬之幹,貫虱之心⋯。

四,【審膽】
《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

“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”

《黃帝內經・素問・靈蘭秘典論》

“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”。

《武經射學正宗- 指迷集 》卷一第七條

“膽者,心之衛也。膽不足則心惴,一臨利害,則耳目手足俱非我有。”

五,【審科】
《黃帝內經•素問•血氣形志》

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⋯。病生於肉,治之以鍼石⋯。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⋯。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百藥⋯。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。

《論語八佾》子曰:「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」
六,【審內】
黃帝內經•素問•湯液醪醴論》

“病為本,工為標,標本不得,邪氣不服。”此之謂也。

黃帝內經•靈樞•癲狂篇》

“治癲疾者,常與之居,察其所當取之處……”

黃帝內經•素問•移精變氣論》

“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乃從其意……”

《武經射學正宗- 指迷集 》卷一第二條

禮記射義》

射者進退周還,必中禮,內志正,外體直,然後持弓矢審固;持弓矢審固,然後可以言中。此可以觀德行矣⋯。

七,【審始終】
《黃帝內經•素問•疏五過論》曰:“治病之道,氣內為寶,循求其理,求之不得,過在表裏。守數據治,無失俞理,能行此術,終身不殆。不知俞理,五藏菀熟,癰發六府。診病不審,是謂失常,謹守此治,與經相明,上經下經,揆度陰陽,奇恒五中,決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。”
八,【審理】
黃帝內經•素問•著至教論》

“而道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長久,以教眾庶,亦不疑殆,醫道論篇,可傳後世,可以為寶。

黃帝內經•素問•示從容論》

“若能覽觀雜學,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…”

黃帝內經•靈樞•師傳篇》

“上以治民,下以治身,使百姓無病……”

《禮記射義》

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,以習禮樂,則安則譽也。是以天子制之,而諸侯務焉。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,而兵不用,諸侯自為正之具也。

黃帝曰:用鍼之理,必知形氣之所在,左右上下,陰陽表裏,血氣多少,行之逆順,出入之合,謀伐有過。知解結,知補虛寫實,上下氣門,明通於四海。

審其所在,寒熱淋露以輸異處,審於調氣,明於經隧,左右肢絡,盡知其會。

寒與熱爭,能合而調之,虛與實鄰,知決而通之,左右不調,把而行之,明於逆順,乃知可治,陰陽不奇,故知起時。

審於本末,察其寒熱,得邪所在,萬刺不殆。知官九鍼,刺道畢矣。